#臘肉#
問誰能夠拒絕一碗熱情騰騰、臘肉類致臘肉冒著油花的香癌臘肉飯呢?

作為古代長時間保存肉類的一種方式,臘肉便成為了時代的癥到致癌回憶。

刀刃起落,被評臘肉被片成齊整的定為方形,一片片、癌物油汪汪倒在砧板上,臘肉類致臘肉那如同琥珀一樣的香癌脂肪,再加上微微泛紫、癥到致癌玫瑰色澤的被評瘦肉,臘肉的定為美味,何嘗不是癌物故鄉的味道嗎?

但這種家鄉味,卻被醫生告知不可多吃。臘肉類致臘肉
臘肉,香癌真的癥到致癌會致癌嗎?
不僅僅是臘肉、臘腸、臘鴨、熏肉、火腿、香腸等這類加工過的肉制品,實際上早就被世衛組織在2015年10月26日,正式將加工肉制品定義為1類致癌物。
這些肉制品,為什么會被列入致癌名單呢?
一方面,這些肉制品含有生物胺和亞硝酸胺。
肉類中含有蛋白質,在高溫煙熏的作用條件下,蛋白質會產生胺類物質,進而產生生物胺。生物胺的產生過程涉及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生物胺的代表化合物,組胺和酪胺,具有強穩定性,后期加工難以去除,還可能與亞硝酸鹽反應可能生成強致癌物---N-亞硝胺。
另一方面,這些肉制品在加工過程中產生了苯并芘。
在煙熏、烘烤的過程中會產生苯并芘,苯并芘具有較高的活性,可能引發細胞癌變、引起基因毒性,這是苯并芘的致癌作用;
同時,它還具有導致畸形和基因突變的能力,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放到了I類致癌物的位置。
除了這些,它對人體內分泌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都有不利影響,還可以破壞淋巴細胞微核率、肝臟功能和DNA修復能力。
說了那么多,難道加工肉真的不能吃嗎?
并不是,致癌性≠毒性。
事實上,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致癌物分級,與食物中的毒性是完全兩碼事,他們是根據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和致癌強度進行評判,與人類的實際威脅并沒有任何必然聯系。
而肉制品屬于最高的1類致癌物,顯然是這種物質會增加人的癌癥風險,但與致癌能力并沒有直接聯系。
就好比你去一個地方,開車和走路都可以到達,但并不代表速度是一樣。
因此,臘肉等這類加工肉吃了會有致癌風險,但至于吃多少、怎么吃才會致癌。
目前醫學也無法進行推論,畢竟這其中涉及到亞硝基化合物、雜環胺、多環芳烴、血紅素鐵、飽和脂肪等多方面因素。
另外,臘肉中可能存在過量的亞硝酸鹽殘留,這與癌癥的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添加,用來增加臘肉風味抑制肉毒梭菌的生長繁殖,但如果存在過多的亞硝酸鹽殘留,對健康不利。
雖說致癌風險并不明確,但臘肉的鈉含量可真的超標
臘肉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鹽,既可以調味,又能讓肉汁保持鮮嫩,因此可以方便肉質保存。
尤其是那些長時間風干的臘肉,為了更好地防腐抑菌,常常需要大量的鹽分進行加工,含鹽量甚至可以達到到 5~10%。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食鹽食用量是每人每天少于等于6克,但吃幾口臘肉,可能含鹽量就已經超出一天所食用范圍。
因此,總而言之,食用過量的臘肉確實有致癌的可能性,但凡事都可能過猶不及,這個道理不僅講食用臘肉,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風味”當然能吃,吃多少和怎么吃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偶爾吃一次臘肉、熏肉等肉制品,帶來的風險遠遠小于美味帶來的愉悅。
畢竟,人生在世,口腹之欲可謂是最大的一件幸福之事。
參考文獻:
【1】李燕利.臘肉和香腸貯藏期間品質變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2.
【2】MA Guan-sheng,周琴,LI Yan-ping等.中國居民食鹽消費情況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4):331-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