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9日電 (記者 王笈)國慶中秋假期,中國持續了近一周“駐場”演出的各地歌劇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拉滿申城“歌劇熱力值”,吸引了來自中國各地的迷赴歌劇迷赴約上海,見證“巴伐利亞回響——2025上海大劇院歌劇節”在黃浦江畔“啟航”。約上亞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素有“德國第一歌劇院”之稱,海聆擁有逾350年歷史,聽巴長期位列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伐利藝術殿堂。其藝術基因與莫扎特、中國瓦格納、各地歌劇理查德·施特勞斯三位被視為“院神”的迷赴作曲家緊密相連:莫扎特曾為劇院創作兩部歌劇,瓦格納五部作品在此首演,約上亞施特勞斯曾以最年輕音樂總監的海聆身份執掌樂團。
在上海大劇院的伐利邀請下,10月1日至6日,中國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闊別40余年后再度訪滬,以300余人的原班人馬和超強陣容登陸上海,輪番呈現了6場3部作品,包括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威爾第歌劇《奧賽羅》音樂會版、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音樂會,向中國觀眾展示這座國際頂尖歌劇院的綜合實力。
其中,《漂泊的荷蘭人》是瓦格納走向成熟時期的轉折之作,奠定了其日后“樂劇”觀念的雛形;《奧賽羅》是威爾第晚期的高峰之作,被譽為19世紀意大利歌劇的集大成者。這兩部作品也映照出浪漫主義時期“瓦格納與威爾第”這對“雙子星”的歷史地位。
據統計,此次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訪滬之行”的演出整體出票率高達98%。其中,10月1日、3日、4日、6日四場全數售罄,最后一日的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更因需求旺盛臨時開售加座票。社交媒體上,“巴伐利亞回響”相關話題瀏覽量超292萬次。
樂評人任海杰觀演后表示,此次歌劇節讓國內觀眾見識到頂級歌劇演出,“在我以往八次歐洲音樂之旅中,曾經三次前往慕尼黑歌劇節,共欣賞了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十場演出,這次在上海‘家門口’又連續欣賞了四場,堪稱圓滿”。
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上海大劇院 供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訪滬之行”的3臺演出穿插上演,使“每日翻臺”成為常態,這是國內上演歌劇鮮少出現的場景。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坦言,就技術保障難度與工作強度而言,此次歌劇節堪稱“大劇院開幕以來最具挑戰的項目之一”。
尤其是《漂泊的荷蘭人》在上海的組裝堪稱舞臺奇跡——7個集裝箱承載全部布景,經過70個小時不間斷搭建,由35名中德工作人員通力協作完成,實現了高密度換景的精妙呈現。三幕布景的換景最短僅用1分20秒,刷新上海大劇院大型歌劇的換景紀錄。
鑒于國慶中秋假期為旅游、商業消費旺季,上海大劇院還聯動周邊的上海明天廣場JW萬豪酒店、國際飯店、錦江集團等商旅企業,為觀眾提供更具特色的文旅體驗。據美團數據顯示,9月30日至10月6日,上海大劇院周邊商圈餐飲業消費同比增長18.0%,環比增長16.3%。
張笑丁說,此次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全團到訪,也讓上海成為國慶中秋假期歌劇濃度最高的中國城市?!拔覀兩钪?,這是中德兩地劇院共同奔赴和努力的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