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時間大約8分鐘2025-10-16 13:08:45被留在原地的大銀幕:2025國慶檔情緒斷層
來源:經濟要聞觀察
文 大娛樂家 2025 年的國慶檔可以說無人生還。 根據燈塔專業版的數據顯示,國慶八天總票房停留在1835 億元,五部影片過億,平均票價358元,觀影人次超過5000萬,幾乎沒什么值得一提的數據表現,票房與2015年(7天)1862億靠近, 也因此,各路媒體陸續發出國慶檔票房崩塌票房退回十年前等聲調。 圖源:燈塔專業版 即便 影片宣傳相當熱鬧,社交平臺上卻無人問津,《志愿軍:浴血和平》的系列收官并未帶來情緒共振,《刺殺小說家2》視覺奇觀 、 威尼斯影后 和流量藝人 也沒能撐起討論, 《 風林火山 》《 三國的星空第一部 》 無法拉攏定向粉絲的心、更無法走向大眾, 而《 畢正明的證明 》《震耳欲聾》雖口碑不錯 且有流量熱度演員坐鎮 ,卻只像一陣輕微的回響。 國慶檔 不能完全被當作 熱門檔期 來看 ,過往的票房表現來看,忽高忽低的現象也是彼彼伏伏,但其往往也是暑期檔之后觀影情緒的觀察窗口。 十一檔電影 在 今年,觀眾的注意力和消費心態已經徹底不同。電影院的燈亮著,社交平臺上卻在曬旅途風景和各色美食。電影不再是節日敘事的核心,而只是其中的一個可有可無的環節。人們愿意花錢,不一定愿意花兩個小時去被故事情緒牽引。 這一年的國慶檔,更像是一次集體退潮:主旋律情緒的張力在減弱,工業化大片陷入內容空心, 口碑影片即使有誕生但也沒太多人愿意為它高喊黑馬 ……而節日消費的重心轉向旅行、餐飲、即時分享——電影則被留在了原地。 01 主旋律的敘事過載 國慶檔歷來是主旋律電影的主場,它象征著國家記憶與集體儀式,每逢假期,基本都會有一部。《志愿軍:浴血和平》延續了這一傳統,也承載著志愿軍三部曲收官的期待。 影片保持了精良制作與歷史縱深,戰場與談判并行的敘事讓主題更具政治厚度,導演在調度上也更穩重。然而 ,越是講求理性復盤,越容易稀釋情緒張力。觀眾在影院里得到的更多是理解而非激動。 《志愿軍:浴血和平》劇照 更重要的是這種冷卻,是觀眾心理和社會氛圍共同變化的結果。 過去幾年,從《長津湖》系列到《志愿軍》系列,抗美援朝題材幾乎年年登場,敘事情緒已被反復消耗。犧牲、榮耀與勝利的情感路徑在高頻使用后逐漸鈍化,觀眾對這一題材的情緒耐受度明顯下降。 當然這并不代表主旋律整體失效,而是敘事模式需要變化——今年《南京照相館》和《731》兩部作品憑借更個體視角或 B級片 趣味、片名效應,合計拿下將近五十億票房,正說明當國家記憶換一種講述方式,情緒仍然能被重新點燃。 不過即便主旋律如今成為了抗日的主戰場,但并不代表創作者就應該投機一擁而上。畢竟暑期檔同樣還有《東極島》這一抗日主題的作品,最終草草收場。 《東極島》劇照 接下來到底什么情緒能成為驅動力也尚未可知,或許《澎湖海戰》又能掀起某種熱潮 , 但是主旋律創作 本質上很難延續傳統的民族主義敘事,畢竟一旦管控不力,極其容易造成反噬。 顯然部分電影觀眾仍然需要集體情緒的出口,可是解法不再只是單純為正確買單,他們需要的是被打動的理由。 02 工業化大制作的外殼 與內容空心化 如果說主旋律的疲軟反映了情緒模式的失效,那么 ,工業大片的問題,則是結構性的空心。 《刺殺小說家2》是這一困境的最佳樣本。 它擁有當下國產電影最成熟的工業團隊:視覺特效精密、動作設計升級、奇幻世界擴展。每一個鏡頭都昂貴、炫目,卻也讓人感到虛。觀眾在兩個小時的觀影中被感官牽引,卻始終無法沉入故事。 《刺殺小說家2》劇照 這部續作延續了前作的概念框架——虛構世界與現實世界互相映照——但在敘事深度上明顯退步。人物動機模糊 、 情感線失焦 、 世界觀愈發復雜卻難以自洽 等問題遍布各路社交媒體的觀眾評價聲。 問題的根源在于,當工業化被過度理解為技術升級,而非敘事能力的制度化,電影就會失去靈魂。 真正的工業化,不只是能建奇幻世界,更要能構建情感秩序。 《刺殺小說家2》在制作上達到了國內頂級,事實上越是頂級的工業大制作越需要一個更加普世且易懂的故事。這一點上《阿凡達》顯然是一個經典案例 , 將一個足夠老套的故事,包裝在最好 的技術和視覺呈現之下。 觀眾的審美也在反噬這種模式。短視頻 和 AIGC 加速發展 早已提供了比電影更快、更強烈的視覺滿足感,工業奇觀的稀缺性被迅速稀釋,尤其是AI創作的奇觀越來越夸張。 當視覺奇觀成為唯一賣點,真實情感就被擠出了片場。國產大片的下一步,不應再是堆砌特效,而是重建敘事信念。工業化的真正成熟,不在于世界造得多大,而在于人物能否讓人相信。 03 還該不該檔期化國慶檔 今年的國慶檔還有一個被忽略的現實:國慶,觀眾真的不想在影院。 與2019年相比,國慶檔的觀影人次下降幅度顯著,當年超過1億的觀影人次如今已縮減至五千萬出頭,幾乎腰斬,這種肉眼可見的冷卻成為行業無法回避的信號。 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全國出行人次創下新高,高速公路流量、景區接待量、住宿需求全面超標 , 甚至社交媒體上滿是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放假的注腳, 假期的情緒中心不再在銀幕前,而在車流、山海與夜市中。 圖源:新華社 社交媒體進一步加速了這種注意力分流。假期的微博和朋友圈、小紅書充斥著餐飲、景點與人海。即使有人觀影,也鮮少發布長評或二創內容。 沒有集體發聲的氛圍,電影就難以成為社交話題。 這一點被侵蝕的也不僅僅只是電影,長視頻、短劇在這個國慶檔同樣悄無聲息。 今年國慶檔之所以顯得如此低溫,不只是影片質量問題,更是某種情緒出口生態改變的結果。 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電影市場全年的縮影,即便影片類型已經相當多元,很顯然 , 其中真正能夠觸動到普通觀眾的真情實感實在太少。 圖源:Unsplash 創作者要么是在完成某種任務,要么是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自嗨。過于離地的創作最終導致的就是觀眾集體逃離,甚至是完全拋棄。當然 ,這種現象也不僅僅只是針對電影,整個傳統影視創作其實都在面臨這些問題。只不過電影行業有足夠透明的票房數據和長期數據對比,使得其中落差分外明顯。 當下的國慶檔慘淡讓人清楚地看到中國電影的三重斷裂 —— 主攻一點的主旋律情緒模式在減退, 工業化的內容邏輯在失衡,而大型節日消費的注意力轉移則嚴重影響了電影的傳播環境。電影或許對于一小部分人仍然重要,但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早已不是必選項。 圖源:燈塔專業版 當觀眾的生活被移動與分流切割,能讓他們重新停下來、再度投入的,不一定是規模最大的電影,而是最真誠的故事。 銀幕的光依舊明亮,只是它必須再次學會如何溫暖人心。
1、經濟要聞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系官方微信號進行授權。
2、轉載時須在文章頭部明確注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鏈接。如轉自經濟要聞觀察
)字樣。
3、經濟要聞觀察報道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經濟要聞觀察不對真實性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