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的共建快速發展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
從ESG體系搭建到編寫ESG報告;從碳排放核算到供應鏈盡職調查;從ESG評級提升到對外溝通交流;企業不斷釋放出ESG相關崗位。態丨

“我國規上企業超50萬,才里按照每個企業平均2~4位ESG從業人員(含兼職人員)計算,共建人才缺口近200萬人。態丨”中央財經大學可持續準則研究中心主任劉軼芳給出這樣的才里估算,她表示,共建“這一估計尚不包含規下企業中的態丨ESG從業人員,也未將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才里ESG從業人員計算在內。”

需求旺盛的共建另一邊,是態丨供給的不足。

“ESG在企業中是才里新興崗位,合適的共建候選人比較少。”作為專業的態丨人力資源服務公司,銳仕方達創始人黃小平對此頗有感觸,才里他介紹,近兩年不斷有企業委托銳仕方達招聘ESG人才,“但企業對這一崗位的要求和期望比較高,在供給不足的情況下,要邀約到成熟的ESG候選人就比較難。”
誰是ESG人才?
2024年以來,中國可持續信息披露政策密集出臺,多個城市發布地區ESG行動規劃。與此同時,在新一輪出海浪潮中,中國企業面臨的合規和ESG要求愈發突出。諸多因素合力,使得ESG人才缺口擴大。
黃小平介紹,銳仕方達平臺上發布ESG崗位需求的機構主要有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高校中的研究機構等。就企業需求看,以上市公司和金融類企業發布的ESG崗位居多。前者發布的崗位集中在ESG體系搭建和信息披露、海外業務相關的合規審查和ESG對外交流、供應鏈ESG管理等;后者發布的崗位多為ESG投資分析。另外,與碳數據管理、綠色金融相關崗位也是熱門。
企業對ESG人才的需求是否急切?ESG人才缺口到底有多大?
相比從業者的緊迫感,黃小平的觀察則更為平靜:“ESG崗位的確是企業招聘的新需求,但與產品、營銷等崗位相比,數量還很少,遠談不上井噴。”他表示,在與企業接觸中能夠明顯感到,大部分企業對這一崗位的需求還沒有到“必須配置”的程度,“有這個崗位更好,沒有,好像對企業發展影響也不大。”
企業需求的模棱兩可源于對ESG認知的模糊。有觀點認為,市場現在熱捧的ESG人才,所需的技能通常是信息收集、政策分析、報告撰寫等,而這部分工作可以委托專業服務機構完成。而要推動ESG實踐落地,每個環節的工作又需要在細分領域更加專業的人才支持,那么,ESG人才的獨特性和設置ESG崗位的必要性究竟在哪?很多企業對此存疑。
ESG是環境、社會、治理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作為整體概念,由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首次提出。經過二十多年發展,ESG從最初的投資理念演變為評價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將衡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標從財務領域擴展到非財務領域,號召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減少對相關方的負面影響,努力創造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價值。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張強指出,ESG理念的提出從一開始就具有“上層建筑”的特性,ESG與企業具體業務密切相關,又超越具體業務之上。這意味著,無論設置什么崗位,企業都應該明白,ESG人才需要具備綜合視角,能在經濟社會環境這一整體生態中,理解企業具體業務的站位,為具體業務的健康長遠發展提供決策建議。
短期來看,市場需要熟悉ESG概念和指標體系的人才,以推動ESG理念的普及。對企業而言,這部分工作可以借助外部服務機構開展培訓,也可以設置專門崗位增強人力和知識積累。長期來看,人才的“ESG化”,即讓各個崗位上的人才具備ESG意識,將ESG理念融入具體業務當中則更為關鍵。張強認為,“面向新的商業發展趨勢,ESG將成為企業的基礎性插件,是企業人才必備的基礎素養。”因此,相較于ESG信披專才,人才的“ESG化”需求將更大。
誰在培養ESG人才?
人才需求刺激了培訓市場的發展。目前,開展ESG人才培養主要有高校教育和社會化培訓兩種渠道。
國內尚無高校設立ESG獨立專業,但部分高校正嘗試打破傳統學科壁壘,通過跨學科課程組合構建ESG知識框架。劉軼芳介紹,中央財經大學將ESG嵌入環境經濟學(公選課)課程,西交利物浦大學環境科學下設ESG方向。
為提升教學效果,一些高校采取賽事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圍繞碳資產管理、綠色融資等命題設計解決方案;或以工作坊為載體,讓學生全程參與企業ESG報告編制,通過深化校企協同模式,提升學生的ESG理論解析與實務操作能力。
盡管如此,劉軼芳坦言,高校ESG教育仍然存在“懸浮化”困境:課程多作為選修課或講座存在,未能融入會計、金融等核心專業體系,實踐環節尤為薄弱。“ESG不是靜態知識體,而是持續演進的實踐域。當企業以跨領域創新突破學科邊界時,高校傳統的‘理論輸入-知識測試’人才培養范式明顯滯后于產業進化。”
相比高校教育,社會化職業培訓市場更為火熱。作為較早開展可持續發展人才培訓的機構,商道學堂創始人郭沛源明顯感覺到“這兩年ESG培訓市場活躍起來”,參加商道學堂培訓的學員增多。這些學員大多具有工作經驗,在企業中從事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
在培訓中,郭沛源發現“盲人摸象”是參訓學員普遍存在的問題。學員常常將ESG等同于信息披露或供應鏈管理,難以跳出自己的崗位,對ESG知識架構有完整地理解。
如何設置教學課程,提升教學質量,是社會化培訓面臨的難點。在ESG考證熱潮下,個別機構往往開展兩三天技能式培訓,就給學員頒發相關證書,培訓內容的科學性與適配性良莠不齊,培訓宣傳也存在混淆甚至失真。
一些機構和高校聯合,嘗試開發更加專業的培訓教材和課程。2024年,中國認證認可協會(CCAA)聯合中央財經大學發布《企業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評價師 評價規范(第1版試行)》,旨在通過建立ESG人員能力評價規范與標準,保障ESG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專業性和規范性。
2025年3月,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委員會與向光未來聯合推出ESG與可持續商業管理課程。如何保障課程的科學性,張強認為,ESG正處在市場培育和市場開發的過渡過程,培訓課程過于專業,會抬高學習門檻;過于基礎,則容易同質。“社會化培訓需要在實戰性和基礎性之間找到融合。”
顯而易見,在ESG人才培養方面,高校教育和社會化培訓各自的優勢和痛點同樣明顯。高校教育如何貼近企業實際,社會化培訓如何提升基礎理論和教學安排的系統性,兩者優勢互補是ESG人才培養的理想模式。
從業者何去何從?
中國ESG積極推進的同時,國際社會出現不同程度的“ESG回潮”。面向未來,如何推動ESG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ESG從業者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普遍共識是,在雙碳目標、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等國家議題部署下,中國的ESG會持續推進,ESG人才需求規模也將繼續擴大。
劉軼芳認為,中國ESG人才發展將呈現“規模擴張、結構分層、能力升維”的三階躍遷:政策剛性約束與全球化合規壓力將催生海量的ESG基礎崗位需求,市場對ESG人才的能力要求將向“ESG+行業”的深度復合演進,中國ESG人才不僅需要理解ESG國際規則,更需要有效支持本土化創新和爭取國際話語權。
她表示,構建“教育-認證-用人”的人才培養閉環仍是推動ESG人才市場建設較為有效的路徑。通過教育環節培養人才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為ESG領域輸送具備專業素養的人才。認證環節則通過規范化評價體系對人才能力進行客觀評估,既為用人單位提供可靠的人才篩選依據,也為人才自身提供明確的職業發展指引。最后的用人環節將經過系統培養和認證的人才輸送到企業、機構等實際應用場景,使其專業能力轉化為推動ESG發展的實際生產力。
對于ESG從業者而言,提升個人能力始終是核心。張強指出,盡管經濟下行讓企業面臨很大壓力,但企業ESG人才需求的顯性化將不斷加劇,對于從業者而言,需要從意識、知識、能力三方面做好準備并不斷提升。
在意識層面,從業者應該具有創新意識,能在新的商業變革中、在企業與社會的互動中,幫助企業規避風險,發現機遇。在知識層面,從業者應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盡可能多地了解不同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政策語言、市場語言和社會語言。在能力層面,要具備實戰技能。“我們倡導的ESG人才,不只是坐在會議室寫報告,還要能站在流水線、走進銷售點,與業務部門開展協作。”

















